7月25日深夜,全国各大影院的票房数据如潮水般涌向后台,没人能预见到那个被院线经理低估的名字,正悄无声息地撕开暑期档的缝隙。陈佩斯携十年心血打磨的《戏台》,凭借2000万的单日票房与累计9000万的成绩,为燥热的电影市场泼了一盆清凉的醒酒汤——这不是流量造出来的奇迹,而是一位73岁老艺人,凭借32年舞台经验,在13%排片率的夹缝中默默开花的真实故事。
也许你难以置信,但就在半个月前,《戏台》的预售数据令影院经理们纷纷摇头。7月5日预售开启的当天,全天票房勉强达到14万,排片率不到5%。甚至有影城经理在内部群里直言,这部电影撑不过三天就会下映。然而,谁能想到,济南万达影城的新百联奥特莱斯店七号厅在将《戏台》安排为早场后,竟然成为了一种奇迹:清晨九点的场次座无虚席,坐满了捧着保温杯的大爷大妈。散场时,有观众红了眼眶,感叹多年未曾在电影院笑得如此肚子痛,又让心中一阵酸涩。
展开剩余78%这股热度迅速蔓延至网络。社交平台上,年轻人们晒出了带父母来看电影的票根,有人提到,父亲看到陈佩斯出场时立刻坐直了身子,仿佛见到了久别的老朋友;还有人二刷时专门数了场中的笑声,竟然笑了37次,其中21次是带着哽咽的情感。这些细碎的观影感受像蒲公英的种子,悄然飘入了更多人的视线里。到7月20日,《戏台》的上座率悄悄攀升至75%,比同档期某流量大片高出了近一倍,部分影院甚至不得不临时加场,凌晨场的座位也坐了六成的观众。
这一切背后,隐藏着陈佩斯为这部电影付出的巨大代价。为了搭建一座5000平米的实景戏台,他不得不抵押了北京四环的两套老房子,剧组里的木匠全是从山西请来的老手艺人,仅仅是戏台上的雕花,就花费了超过三个月的打磨时间。有人劝他使用绿幕技术来省事,他却固执地表示,戏班的魂便是那方寸台上,虚假的东西无法承载真情实感。拍摄黄渤饰演的店伙计改戏的那一段时,他亲自示范了十七遍,累得直接在片场的折叠床上打盹,手中紧紧攥着已经泛黄的剧本。
现在回头再看那些排片数据,才显得格外有趣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凭借21.6%的排片收入6000万,《长安的荔枝》占据21.3%的排片收获3000万,而《戏台》仅以13%的排片率便斩获2000万。这仿佛是在喧嚣的菜市场中,其他人占据着黄金摊位大声叫卖,而陈佩斯却在角落里开着小摊,凭借精湛的技艺吸引了顾客排起了长队。有影院经理事后表示,早知道《戏台》的上座率如此火爆,当初应该多排几场。可惜,世上哪有“早知道”这种事。
更令人深思的,是观众的反响。00后的一位观众表示,原本以为陈佩斯的笑点是“爷爷辈”的笑料,结果当看到军阀强迫戏班改戏的那一幕时,竟然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工作中遭遇的憋屈与无奈。而那些大爷大妈们,则在影片中看到的戏班里的世故与人情,仿佛看到了自己街坊邻里的身影。这种跨年龄段的共鸣,现如今的喜剧片已然少见——如今的很多喜剧片都试图通过抖机灵或网络梗来博取笑声,但《戏台》里的笑声,却是从人物的生活细节中自然渗透出来的,带着无奈、坚韧和小人物的情感,笑中带泪,渐渐让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生活。
业内人士开始琢磨这笔账。以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,总票房突破3亿似乎不成问题,制片方大约能分到1亿左右,接下来电影的网播分成也会给陈佩斯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。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,他从未图这些外在的回报。当年,他在话剧舞台上演了超过300场的《戏台》,每一场谢幕后,他都会站在舞台上,静静看着观众离场。记得有一次,散场后一个老戏迷紧紧握住他的手,说道:“这戏里,有老祖宗的魂。”自那时起,陈佩斯常常提到,能将这股“魂”搬到银幕上,比任何金钱奖励都要珍贵。
7月26日清晨,太阳刚刚升起,不少影院的售票系统便已热闹非凡。在周六的预售场次中,《戏台》的场次显著增多,甚至有影院将午夜场也排了上去。有人猜测,电影的总票房或许能突破4亿,也有乐观者认为3亿已经很不错了。然而,对那些坐在影院内的观众来说,票房数字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。就像那位穿着校服的姑娘在散场时所说:“看完才明白,好电影就像老面馒头,看着简单,吃起来才有劲,能让人记住好久。”
如果你去观影,不妨留心电影中的一个细节:侯喜亭把戏服披上肩头,哪怕台下是荷枪实弹的士兵,他依然稳稳地走着台步。这股力量,或许正是陈佩斯想要传递给我们的讯息——无论台下观众有多少,台上的演员,必须要对得起自己身上的戏服。而至于最终的票房成绩,或许就如同电影里那句台词:该来的终究会来,急不得,也假不了。
发布于:山东省盛达优配app-按天配资利息-配资专业门户-配资平台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