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婚俗新变录》
江南的梅雨总是来得蹊跷,先是闷雷在云层里翻滚,继而便是连绵不断的雨丝,将青石板路浸得发亮。这雨,倒像极了当下婚俗的变迁——看似悄无声息,却早已浸润了人间烟火。
自古以来,婚配之事便如同这江南的天气,各有各的脾性。北方讲究\"六礼\",南方盛行\"三书\",而闽粤之地更有\"哭嫁\"的旧俗。而今在这吴越故地,偏又生出一种唤作\"两头婚\"的新花样,倒教人想起那\"不今不古\"的典故。
这\"两头婚\"说来也奇,既非\"娶\"亦非\"赘\",倒像是两株并生的连理枝。新人婚后既不单住夫家,也不独居妇宅,倒要学那\"两栖\"的蛙儿,在两家之间往来穿梭。更奇的是,生下的孩儿也要\"平分秋色\"——长子随父姓,次子从母姓,连称谓都改了章程,将\"外祖\"二字生生抹去,统称作\"爷爷\"\"奶奶\"。
这般景象,在姑苏城外的乡镇企业主家中尤为盛行。据闻每三对新人里,便有一对择此道而行。究其根源,倒要追溯到四十年前那场\"独苗\"运动。彼时家家户户守着个\"独根苗\",传宗接代的焦虑便如野草般疯长。有那无子的人家,既要防着\"
展开剩余57%绝户\"之讥,又恐老了无人奉养,便想出这等\"两全法\"。
更兼这些年拆迁造富,乡民们腰包鼓胀。昔年要仰仗男方置办婚房的旧例,如今倒成了老黄历。女方家长拍出几本房产证,男方父母亮出存折,倒把婚事谈成了\"股份制\"。年轻人也乐得自在,既不必做那离巢的燕,又能全了孝道,真真是\"一箭双雕\"。
这光景让我想起绍兴老家的阿发叔。他那个独女出嫁时,亲家提出要\"两头住\",老两口起初还抹不开面子。谁知试行半年,倒比那\"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\"强得多。如今外孙绕膝,女婿常在,连祠堂修葺都有人搭手,反惹得邻舍眼热。
然则这新式婚姻也非全无隐忧。常见小夫妻为在谁家过年争执,为子女教育拌嘴。更有人讥之为\"骑墙派\",说这等婚姻既缺了\"嫁\"的决绝,又少了\"赘\"的坦荡。但细想来,世间哪有事事如意的姻缘?旧式婚姻里的姑嫂龃龉、婆媳嫌隙,难道还少么?
暮色渐浓,雨丝里飘来谁家炖肉的香气。忽然悟得,这\"两头婚\"倒像极了江南的廊桥——既不独占此岸,也不强据彼岸,只在流水之上架起通途。婚姻本就如人饮水,只要两姓和睦,三代安康,又何必拘泥古法?
愿天下有情人,既能守住祖辈香火,又能走出自己的阳关道。毕竟,幸福的家庭从来不止一种模样,就像这江南的雨,落在青瓦上是诗,滴在芭蕉上便成了词。
发布于:山西省盛达优配app-按天配资利息-配资专业门户-配资平台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