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历史上的两次大战,表面看是德国两次挑战英国霸权的失败尝试,实则是国际体系权力转移的必然过程。
1914年和1939年,德国作为新兴崛起大国,两次将英国拉入战争,最终结果都是霸权从英国转移到美国——这个始终在两岸下注、最后出场收拾残局的"离岸平衡手"。
德国崛起与英国的困境:不可避免的冲突。1900年,德国工业产量超过英国(占比14.8% vs 14.1%),钢铁产量是英国的1.5倍。
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推行"世界政策",公开要求"阳光下的地盘"。但全球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:英国拥有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,法国1060万,德国只有290万(据《殖民时代统计年鉴》)。
历史学家保罗·肯尼迪在《大国的兴衰》中指出:"德国就像挤满房间的后来者,要么接受边缘位置,要么推翻现有桌椅重新排座。"这正是"修昔底德陷阱"的经典表现——新兴崛起国必然挑战现有霸权国。
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只是导火索。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早已制定"施里芬计划",准备先快速击败法国再转向俄国。
英国外相格雷在战前警告:"一旦德国击败法国成为欧陆霸主,大英帝国将永无宁日。"这种结构性矛盾使战争不可避免。
美国的精明算计:从两边下注到最终获利。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的策略惊人相似。1914-1917年,美国同时向协约国和同盟国出售物资。
摩根银行为英法提供23亿美元贷款(相当于今天600亿美元),但同时杜邦公司向德国出售炸药原料。威尔逊总统1916年竞选连任的口号是"他让我们远离战争"。
直到1917年,当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击沉美国商船,且齐默尔曼电报曝光(德国提议墨西哥对美开战),美国才参战。此时欧洲已筋疲力尽:法国伤亡率达73%,英国国债增长12倍。美军仅在战争最后几个月投入战斗,但获得了和平会议主导权。
二战模式如出一辙。1939-1941年,美国通过《中立法案》向双方出售物资。石油公司继续向日本供油(1941年占日本进口油的80%),但通过《租借法案》向英国提供500亿美元援助(相当于今天8000亿美元)。罗斯福对顾问说:"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,但让子弹飞一会儿。"
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和德国对美宣战,美国才全面参战。此时英国黄金外汇储备耗尽,苏联损失400万军队。美军选择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,此时德军主力已在东线被消耗殆尽。
两次战争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。1914年英国拥有世界40%的海外投资,1918年变成欠美国47亿美元债务。1929年华尔街崩溃直接导致大英帝国放弃金本位(1931年)和自由贸易政策(1932年渥太华会议)。
二战 完成权力了移交。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;1945年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;英国军舰1946年需要向美国租借。丘吉尔哀叹:"我成为总统是为了保卫帝国,而非主持其解散。"
数据说明一切:美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值从1913年的36%上升到1945年的50%;黄金储备从1913年的26%上升到1945年的59%;英国殖民地从335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1945年的1300万,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基本解体。
霸权更替模式在历史上不断重演。16世纪西班牙被荷兰取代,17世纪荷兰被英国取代,20世纪英国被美国取代。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·艾利森研究过去500年16次霸权更替,发现12次导致战争。
今天的中美关系似乎正在重复这一模式。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.6%上升到2024年的18.6%(IMF数据),而美国从30.4%下降到24.8%。在南海、台海、科技领域的竞争,与当年英德海军竞赛(1906-1914年)惊人相似。
但历史并非简单重复。核武器使大国直接战争成本过高;经济相互依赖(2023年中美贸易额6900亿美元)增加脱钩代价;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需要合作,这为和平权力转移提供了可能。
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的成功,奠定了其"离岸平衡手"的战略传统。布热津斯基在《大棋局》中直言:"美国地缘战略的三大任务是:防止欧亚大陆出现霸权国家、维持海上控制权、充当最后仲裁者。"
这一战略在2024年仍在延续:俄乌冲突中美国援助乌克兰但避免直接参战;在亚太构建"印太战略"但鼓励盟友冲在前线。数据显示,2023年美国军费达8860亿美元,但其军事人员死亡仅20人(主要为非战斗伤亡),堪称"低成本霸权"。
历史的启示在于:霸权更替是国际体系的常态,但战争并非唯一方式。中国的和平崛起宣言、"人类命运共同体"理念,或许能为这个陷入"修昔底德陷阱"的世界提供新出路。毕竟,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惨痛教训后,人类应该学会更智慧的共存方式。
所以,有时候,不要津津乐道于战争本身,而是要看清楚世界战争的本质,那就的权力过度或者权力移交。
盛达优配app-按天配资利息-配资专业门户-配资平台最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